第 49 章(含加更)_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笔趣阁 >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 49 章(含加更)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49 章(含加更)

  【可是跟着张耳混,在当时始皇帝锐意兼并天下的背景之下,算不上什么特别好的差事。

  由于史书对于刘邦早年记录的美化和神圣性宣传,我们也很难知道面对侍魏就必须御秦,这一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前途无亮的局面,刘邦作为一个后来仕秦都显得无比从容的楚国人,在当时到底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思。

  他到底有没有为了抗秦,明知事不可为却完全贡献出了自己的能力?这驱动着他的内源动力,到底是单纯的对魏公子的情结,还是作为任侠门客食君之禄的责任?

  我们都无从得知,唯一知晓的结果是秦军在公元前225年攻灭了魏国,从此整顿秩序,打击民间不法势力。张耳逃离魏国地区,隐姓埋名到原本属于楚国的陈郡陈县潜伏下去。

  刘邦和张耳的主从游侠关系就此中断,而刘邦的游侠生涯也随着一年后沛县归秦宣布终结。

  在秦的统治之下,旧有的楚国地方政府被彻底摧毁。新的郡县政府开始按照秦朝的什伍制度重新编制乡里社会,将集权政府的行政控制彻底落实在人头管理之上,使得百姓不得随意脱籍流动。

  这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自然毫无疑问是无业游民们,或者我们这里直白一点,刘邦。】

  对于自己的出身从来大大方方不加遮掩,更对自己当年游侠生涯没有羞耻感的刘邦,此刻对于后世人犀利的评价,顶着四人顺势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却罕见地感觉到了一种微妙。

  刘邦:你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指名道姓的,谢谢。

  —

  刘季的反应却截然不同。他到底还不像未来发达了的自己,因为在信重的臣子们面前丢脸而不自觉地尴尬,此刻对于这样的评价都称得上一句全盘照收。

  “原来张耳大哥躲到陈郡陈县去了。”

  记录下自己的好兄弟眼下的去向,刘季的目光继续回到天幕之上,眼神中都带着点兴奋难耐的激动。

  既然张耳的下落都可以告诉他,那么别人呢?就在沛县的萧何曹参就算了,那他现在不认识,可是听起来是他的得力助手的陈平和韩信呢?他们在哪里?

  一个此刻显得格外大胆,让回过神来的刘季都觉得有点异想天开的想法悄无声息地在脑海中萌芽:

  如果他可以比原本的自己更早一步将这些人聚集起来,那未来和原本的走向相比,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秦王、不,始皇帝如果活着,那么刘季肯定不会起任何的心思。秦朝是他最如臂使指,近乎一体的机器,没有人有本事能够对抗他。

  但是十年,十年后的始皇帝就将崩逝,继位的人选虽不明晰,但竟然无力控制局势。

  刘季的眼瞳倒映着天幕的白光。

  天予不取,必遭天谴。

  【在秦国的法治社会中,无业游民毫无疑问是不被容忍的。

  刘邦此刻的出路于是也就无非几条:务农是没有兴趣的;推荐出仕需要德行和乡里的称誉

  ,

  而他自打去当了游侠开始,

  就和这玩意再没有关联。

  那就只能通过考试,出任小吏了。

  秦国是个法治国家,办事的主要依据就是法律章程。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一点:尽管法律可能会因为制定的出发点和量刑的轻重而显得有些冷酷,但它的好处就在于对待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

  而这一点放在秦的身上,就体现在于,哪怕知道六国遗民们肯定会对于自己的统治产生负面情绪,在基层官吏的选择与任免之上,实在的老秦人依旧选择照自己的规矩办事——又或者是以秦地的基础,也实在挑不出来更多的基层官吏了。

  在这些六国故土,中央主要负责任命县令和主要官僚,而属下的官吏却全部由本地人出任,也算是为当地人参与政权建设打开门户了。】

  “后世人真的很重视法律。”

  张良回想着之前在刘启篇章被特意拎出来的肉刑改革,询问的目光看向了负责整次律令的萧何:“相国的次序,整理得又如何了呢?”

  “我打算将其大致划分成狱律和旁律,将原本的《兴》《厩》《户》三篇集类为篇,再依据《韩子》的思想,将相近的律令进行整编……”

  萧相沉吟了一会,随后有些无奈,苦笑着摇了摇头:“是个大工程,一时半会整理不完。还主要是在删繁去芜,具体的量刑和标准,恐怕到时候得多找几位熟悉这方面的人士来辅佐。”

  若说熟悉法令,那肯定率先想到的是法家人。可是萧相想了想,又否决了这个人选:“法家虽然精通,但到底是严苛惯了的。”

  他看向刘邦:“臣觉得,到时候除了法家人士,也可以找几位道家,甚至儒家的人士过来一同商讨。”

  刘邦自然闻弦歌而知雅意,痛快地就点了头:刘启的儒法道三家并用,此刻虽然还不能完全地推广到上下,但在法律层面上却可以借鉴一二。

  【这些官吏的选拔,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考试:文吏考读写计算,刘邦其实打小学过,哪怕后来生疏了捡起来也不算困难;武吏考剑术武艺,对于他这个游侠来说更是没有难度。

  所以,大约在刘邦三十五岁那一年,他成功被任命为了泗水亭长,进入了秦朝体制内部,这段从对抗走向统治的经历,在未来可以说对他是收益颇丰。

  但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就是在这个岗位上,他结识了自己未来开国集团的一些核心成员们。】

  “!”

  要来了!

  刘季一下子正襟危坐起来,原本总是半带着嬉笑的脸庞,此刻是全然的严肃。他的目光炯炯,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天幕。

  萧何一半是为了他这副模样感到果不其然的诡异欣慰,另一半却不乏纠结与期待交织地等待着自己的命运。

  他已经不相信这其中会没有自己了。

  【在沛县官吏中,与刘邦交往最早的当然是萧何。我们亲爱的萧大丞相,汉初三杰中“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

  在内政方面做到了享誉千古的人物。】

  萧何的心落地了。

  那汉初三杰确实有他的一份。

  但此刻还来不及生出更多或是欣喜或是恍然的心思。因为一旁的刘季早在听到那句评价之后就伸出了自己的魔爪,

  难以压抑内心喜悦和欢欣地与他挤在了一起。

  “我就知道你的能耐大着呢!这沛县上下什么事情能不指望着你萧大人来打理啊!”

  “……这就有些说过头了,你手快撒开!”

  【刘邦和萧何的关系,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楚国时代沛县刘姓和萧姓之间的交往,也就是某种意义上称得上世交。

  于是在汉初三杰中,萧何和刘邦的关系就属于,用调侃的方式说叫竹马竹马。】

  原本正因为谈到了当年往事而面色和煦,气氛正和睦着的刘邦和萧相顿住了。

  二人:?等一会,竹马竹马是什么意思?

  他们听见那个调侃的说法,以及光幕因此险恶起来的语气,直觉就感觉到了一阵汗毛直立。

  【等到后来的辽国,他们也崇拜刘邦,并且觉得萧何是刘邦最好的左右手,于是干脆全家追星。

  皇帝从此姓耶律,也就是契丹语中的刘;而要求皇后必须从几个姓萧的家族中选——要是实在不姓萧,那成为皇后之后也得改姓萧。

  可以说是刘萧搭配的最佳支持者了,我怀疑刘邦萧何要是知道了都得眼前一黑说你们这什么毛病。】

  你们真的什么毛病——!

  刘季和萧何原本挤做一团的动作僵持住了。两个人到底没敢对视上眼睛,慢慢地、沉默着、别开脸,撒开了手。

  萧何:也没别的什么意思。就是单纯嫌弃刘季太沉了。

  —

  萧相:真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单纯觉得这屋太挤了。

  其余几个人看着他已经退到了离刘邦最远的地方,顺带还不忘把韩信挡在前面的姿势:是是是,您说得都对。

  毕竟老板的私事,大家懂的都懂。

  情有可原,情有可原。

  【如果单看性情,刘邦和萧何是完全不同的人。不同于刘邦的狂悖,萧何是出身当地大姓的模范人物,为人谨慎有法,沉稳有度。

  可是这样的人物,在刘邦没当上泗水亭长之前,曾多次为他遮掩一些不法的行径;在刘邦当上泗水亭长又偏偏不遵从着官吏之间的循例,时不时又有点越轨的时候,依旧愿意出面为他说情。

  这样的关系,说密切也是真的密切,但又有点微妙的不同。

  萧何不像同时期的夏侯婴、任敖两人,他们是真心诚意地认刘邦作为大哥,彼此之间是主从的关系;虽然是刘邦的上级,却也不像他和张耳、王陵的相处,是以刘邦为从的关联。

  他和刘邦之间始终都好像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彼此之间互相欣赏,相互协作,甚至还带点相互的嫌弃。他们都称赞对方身上所有而自己所无的长处,对彼此的毛病

  看得明白却不以为然。

  这是一种接近于互补的相处,

  ?『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士人之间的礼尚往来,甚至还略带着一点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明澈——尽管我知道大家听了他俩和君子放在一起都想笑。

  这种关系固然是可贵且正面的交往,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在刘邦的沛县集团中都显得格外不同的联系,在日后两人关系逐渐走向君臣上下的时候,刘邦与萧何之间才会存在着几次信任危机。】

  原本因为两人之间的关系竟然被称为君子之交而有些微妙,却又为了后世人无情的揭穿更多了点尴尬的君臣二人,神色此刻却突然肃穆下来。

  但眼神交汇而过,刘邦自己却是有些丈二摸不着头脑的疑惑。

  他什么时候怀疑萧何了?未来的他又是为什么要怀疑萧何?韩信被他忌惮的话他倒是觉得说得通,可是萧何到底不过是一介文吏——未来的他怀疑萧何图个啥啊?

  但萧相却不经意间回忆起了曾经鲍生对他说过的话语,神色诡异了起来。他好像明白这信任危机是怎么一回事了。

  【第一次是在楚汉战争时期】

  刘邦:?我原本以为是未来,怎么现在之前就有了?

  我什么时候和萧何相互不信任过了!

  【当时刘邦和项羽在京索一带对峙,刘邦多次遣使来慰问独守关中的萧何。

  本来是件平平无奇的小事,结果有个叫做鲍生的人就对萧何说,陛下这其实是在怀疑你啊,丞相你不如把自家擅长打仗的子孙昆弟派到军中吧,这样陛下才会更加信任你啊!

  嗯……萧何信了,并且真的这么干了。

  事情最后的结果是“汉王大悦”。】

  萧何:……为什么后世人你语气颇为欲言又止啊?

  出于谨慎考虑想要自保的话,这种操作难道不是很正常的吗?刘邦最后不也确实很高兴吗?

  结果刘季都被他这一脸貌似淡定,实则茫然的神情给惊讶到了。有些不可思议的小吏啧啧称奇着绕着他看了一圈,把萧何整个人看得有些发毛。

  “不是,老萧你平时挺聪明一人啊,怎么这一点上看不明白?”

  难道说你们文吏的谨慎,翻译一下同义词就是胆小吗?

  颇有些无赖的刘季在心里这么嘀咕着。

  而天幕替他向萧何做出了解答。

  【其实这件事,单纯从萧何的措施来看,没有任何的毛病。他成功地把自己进一步捆绑在了刘邦的造反事业之上,使得刘邦对他的信任和情感都得到了加深。

  当刘邦后来为他封侯,手底下的武将们却觉得萧何一介文吏不配的时候,他给萧何找理由还要特意强调一句只有萧何是举家从之,从而使得其余人哑口无言。可见这样的举措确实是正确的。

  但是啊,这个驱使他这样做的理由。多少就有点说不出来的奇怪的感觉了。

  有一种本来好好的,结果反而被自己吓自己,吓出了隔阂的美感。】

  “是啊!”

  刘邦在听到当年萧何把族里擅长打仗的人都安排进军里为他卖命,

  背后的原因竟然是这样的时候,

  就已经忍不住开始笑了。

  被气笑的吗?有点,毕竟他当时确实为了这份心意感动了好一会。但更多的还是一种啼笑皆非的无奈。

  光幕替他道出了心声。

  【毕竟,刘邦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敲打萧何啊?】

  老底被后世人猝不及防地就揭开了的萧相咳嗽了两声,开口试图为自己狡辩两句,却游移许久,也找不到个合适的话头。

  “……臣当时镇守关中,原本至少还有韩信帮衬着。”他最后只能叹了口气,有气无力而半带着心酸地解释起自己当时的情况:“结果等到后来,就成了一人独掌大权了。”

  “陛下纵然是爱重,可是臣当时确实对于压力也是不胜惶恐。”

  “臣是文吏,没有陛下敢为人先的气魄。处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乱了心神也是正常之事。”

  【如果说后来几次的信任危机至少还有迹可循,有理有据。但这一次我是真的感觉纯粹是萧何被这个鲍生给忽悠了。】

  原本正因为萧相那番说辞而安抚着他情绪的刘邦不由一顿,眼神下意识看向萧相的目光。但万幸正有点失魂落魄感觉的萧相,也不知道是没注意还是不在乎,并没有多大的反应。

  刘邦:那就好。

  他在心里松了口气,对着后世人的话就立即反驳:之后几次也肯定没有根据。

  没有!

  【只能说真不愧是和韩信引为知己的男人,你们身边的谋士都有点,额,不相信人性或者是想干票大的,于是把你们往奇妙方向上拐的奇怪感觉。】

  “啊?”

  原本规规矩矩跪坐在刘邦和萧相之间作为障碍物,又因为两人之间的交谈而下意识压低了一点身子的韩信冷不丁也被天幕牵连到了,眼神中也带上了和萧丞相类似的迷茫。

  我又怎么了?我身边哪里有……等会……?

  一个原本被他有些淡忘的身影逐渐又浮现在脑海中,韩信的脸色也跟着变得有些奇怪。

  韩信:……我身边好像确实曾经有过一个想干票大的的谋士的。

  【当时的情况,是萧何已经一个人在关中治理了接近一年多了,虽然名义上是辅佐王太子,但刘盈只有五六岁,谁也没指望过他干活。

  萧何一个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处理政事,用史书的话讲叫做“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刘邦对他的信任甚至达到了允许他“专任”的地步。

  结果好好干了一年多啥事没有,非要在汉三年的时候怀疑萧何吗?

  怀疑他想要造反?

  萧何是个文臣,从后来刘邦给萧何封侯还要被自己人嘴说他没有战功就可以看出来秦汉彪悍的风气,可不兴得跟着一个普通文臣造反。并且如果真怀疑的是这一条,鲍生让他送自家人参军就是昏招,只会增加刘邦的不

  安。

  ?浮笙闲的作品《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最新章节由??全网首发更新,域名[]?『来%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从鲍生给他的建议来看,他所思考的应该是这一条。

  想法确实是好的,出发点也没什么错误,甚至说最后干出来的事情导致的后果也不算坏。

  ……可是可能吗?】

  看明白了自己当时环境带来的影响之后,放下心结的萧相摇了摇脑袋,把那份因为叙述过往而不由又沉浸进去的画面清理出脑海,失笑出了声。

  “确实是我多虑了。”

  他终于可以坦然承认下来:没有谁是完全不犯错的,他不觉得自己会是个例外。

  “从情谊来讲,我并没理由背陛下而投项羽;从能力讲,陛下能将大权托付给我让我专任,而项羽却对范增之言时时犹豫不决。”

  “陛下当时和项羽在京索对峙,情况固然不算乐观,可并不是完全束手无策。以陛下的心性,自然也不会悲哀到感觉此战必败。”

  说的不好听一点,刘邦当时的计策差不多就是自己亲身上阵拖延时间,等待韩信把周边收拾完了好绕背项羽和自己两面夹击。完全将自己置身于风险之中,大胆到惊人。

  “陛下既然肯定能够知晓这几件事情,又何必对我产生怀疑呢?”

  他朝着刘邦笑着发问。

  【至于后面两次,那就等到时间线进行到那时我们再继续。此刻我们回头继续讲沛县故人。

  除了萧何以外,上文我们提到的夏侯婴和任敖也都是刘邦在这个时候认识的。

  前者本来是马车夫,因为泗水亭是个交通要道时常经过而和刘邦逐渐意气相投,后来更是也参加了考试,成为了小吏就为了追随刘邦。

  主要的特征应该是忠诚。当刘邦和他玩闹而弄伤了他时,他为了不让刘邦背上罪名,自己入狱将近一年,却始终不肯承认是刘邦弄伤他的。

  而刘邦也感念这份兄弟情谊,后来让夏侯婴当上了太仆——相当于汉朝的交通部长。】

  “确实是位义士。”

  萧何看着天幕上他还不是很熟悉的男人,点头敬佩着他的这份重情重义。而确认了自己看人眼光的刘季更是笑意盈盈,应和着他的赞美。

  “这次我绝对不会再这么干了,省得让夏侯兄弟再进去坐牢。”

  这边还没发家的两人品评着未来的造反团队,而另一边……

  —

  “为什么太仆是那交通的部长?”

  陈平皱起了眉:他们先前猜测的交通,明明应该是和道路有关。

  可是太仆主管的是皇帝的车马,并不是道路啊?

  “也就是说,这交通的词义比我们猜测得应该还要大些。道路也是交通,车马也属于交通。”张良替他总结了一番,脑中已然有了点思路。

  “道路是供人行走,供车马驶过的。而车马是可以便利人于各地间流动的。”

  “所以交通其实是一种状态?一种方便人流动的状态?所有可以促进人流动的东西,都可以归属到交通一类?”

  刘邦懂了,他啪地一声双手合十击了个掌:“那让夏侯他去当太仆也确实合适,可以。”

  虽然他应该只对车马了解更多,但是道路这方面可以学嘛。汉初大部分朝臣不都是得一边实操一边学习的?

  他到时候给他手底下多塞几个墨家弟子,迟早可以锻炼出来的。

  【后者是沛县监狱的狱卒,在二世初年刘邦弃职亡命而家小被官府追究,吕雉因此入狱的时候。是任敖果断出头,击伤了想要恶待吕雉的官吏,使得吕雉少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说一,刘邦和吕雉,某种意义上还真的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的。

  等到吕后当政的时期,她同样感念任敖当年的旧恩,将其提拔为了御史大夫,以副丞相之职主管司法事务。某种意义上和刘邦回报夏侯婴真的是一个路数。】

  吕后当政。

  刘季那颗先前因为临终之时嘱托的是妻子而非儿子而提起的心,此刻终于得到了确认的答案。!

  请收藏本站:https://www.rmpsw.com。笔趣阁手机版:https://m.rmpsw.com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